米配资 预计到2030年我国将有3.14亿人患这类肝病,专家提醒控制体重也能护肝
今天召开的第六届肝病多学科全程管理学术论坛传出消息: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(MAFLD)已成我国最普遍的慢性进展性肝病,预计我国到2030年该病患者总人口可增加至3.14亿例,增长率高达29.1%,值得高度关注。
上海市医学会感染病分会主任委员、瑞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晖教授介绍,目前全球总患病率逐年增加,2016年以后高达37.8%。在我国,1990-2018年间MAFLD总患病率为29.6%,2018年达到 32.9%。该病患病率与超重/肥胖的上升趋势持平,近九成肥胖患者伴有合并症,而超重/肥胖者可引发200余种并发症,其中最常见的合并症就是脂肪肝。
肥胖是怎样成为MAFLD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的?专家对此解释相关机制:肥胖及脂肪组织功能障碍,及其相关胰岛素抵抗、低度炎症反应,会引起肝脏脂质合成增多,氧化利用和转运减少,导致肝脏脂肪沉积。而脂肪沉积的肝脏通过胰岛素抵抗、糖脂代谢改变、氧化应激和炎症损伤,参与代谢综合征发病,继而形成恶性循环。
王晖在报告中提出,一项包括9161人参与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:肥胖和MAFLD共存的30年累积全因死亡率、肾脏疾病相关死亡率、心血管相关死亡率、糖尿病相关死亡率始终高于其他人群。
如何判断MAFLD到了什么程度?目前临床针对肥胖症、2型糖尿病、肝功能检测持续升高的患者,可采取血液生物标志物、影像学标志物等无创评估筛查手段。不过,肝活检组织学评估仍是MAFLD分型分期的金标准。专家表示,超重/肥胖人群、代谢综合征组分、2型糖尿病、血清丙氨基酸转移酶(ALT)升高的人群,建议定期超声筛查脂肪肝。
应对越来越多见的患病人群,专家强烈呼吁:治疗对策应该多管齐下,具体包括降低体重和腰围、改善胰岛素抵抗、防治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、缓解脂肪肝、甚至逆转肝纤维化。以减重为例,MAFLD的减重目标是肝细胞内脂质减少、减少炎症和纤维化;此外超重/肥胖患者体重减轻后,也有利于加速心血管和肝脏代谢。
现有数据统计,如患者一年内逐渐减重3%至5%,可以逆转肝脏脂肪变性;减重7%至10%,可以缓解脂肪性肝炎(MASH),减重⩾10%以上可以逆转纤维化,减重⩾15%可以缓解2型糖尿病。我国相关指南同时推荐:体重指数⩾28的MAFLD患者可以应用减肥药物,不过选择药物时需兼顾心血管、肾脏和肝脏的获益。
临床针对MAFLD患者还需要定期评估疗效,不断完善治疗方案。专家表示,评估指标包括体重指数变化、ALT等血液生化分析指标、肝脂肪变性、炎症损伤、肝纤维化程度与肝外合并症、药物治疗依从性与不良反应率,以及患者生活质量满意度。建议患者每3-6个月检查肝功能、肾功能、血脂、血糖等;每6-12个月辅助超声影像等检查;每年至少评估一次病情,有的放矢进行干预治疗。
王晖最后表示,今年正逢“体重管理年”,其实日常生活中针对脂肪肝的防控,生活方式干预是最有效方法。专家总结出四点建议,一是健康饮食,低糖低脂;控制每日摄入的总热量,多吃蔬菜、水果、全谷物,少吃红肉、加工食品和含糖饮料。二是规律运动,每周至少做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,比如快走、游泳、骑车等,结合力量训练;同时遵循“3、5、7”原则,即每日步行3000米,每周5次,每次步行后的心率和年龄之和在170左右。三是控制好代谢指标,包括血糖、血脂、血压,平时应经常测量体重、腰围、血压。四是限酒或戒酒。
另悉,第六届肝病多学科全程管理学术论坛由上海市医学会、北京健康促进会、上海东方感染病预防康复研究中心主办,瑞金医院、中山医院提供学术支持。论坛以慢性肝脏疾病诊断为基础,联合感染科、肝内科、肝胆外科、介入科、放射科、肿瘤科、消化科、病理科等多学科百余位专家协同合作。论坛交流报告涉及慢性乙肝、肝衰竭、肝癌等多个议题,同时开展了人工肝机行DPMAS操作比赛。
通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配点网配资 川渝两地巴渠河川剧艺术交流演出走进达州
- 下一篇:没有了